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訪:點廢成金.再生材料永續利用

「其實廢棄物堆積的情況在近年一直都是全國性的問題,包含像民生垃圾焚化爐底渣、工業煉鋼廠產出的鋼爐渣,還有道路工程刨掉的瀝青等廢棄物,都有廢棄物處理與堆置的問題。」桃園市政府工務局工程施工科石靖嵐科長首先指出近年來各地面臨工業、民生廢棄物處理、堆置所造成的環保問題。


臺灣每年產出約 300 萬公噸爐碴、500 萬公噸瀝青刨除料、100 萬公噸焚化底渣及 15 萬公噸廢輪胎,因上述廢棄物無處放置,迫使煉鋼廠減產、公共工程無法施工及民生垃圾回收停滯等問題,造成經濟重大損失及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桃園市政府為落實永續經濟和淨零排放政策,即以道路鋪面工程為示範項目,研發「焚化再生粒料」、「鋼質粒料」、「瀝青混凝土刨(挖)除料」、「廢輪胎橡膠粒」等再生材料的應用。同時規劃導入GIS地理資訊系統,進行全市再生材料道路鋪面工程管理,有系統地推動全市道路進行再生材料鋪設,期能建立典範,推動循環經濟。

解決焚化爐底渣處理問題

臺灣垃圾廢棄物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垃圾經焚化處理、高溫燒結後產生數量龐大的焚化爐底渣。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臺灣焚化爐底渣總產量約在80至100 萬公噸,由於地狹人稠,掩埋場空間不足,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永續發展概念已儼然成為趨勢,焚化爐底渣再生利用不僅可以使得廢棄物減量,更可達到資源永續循環經濟的目標,解決政府當今需面對的難題。

「桃園市每年會產生約6萬噸的焚化爐底渣,我們會和環保局聯繫將這些底渣先進行三個月的熟化,熟化完成經過環保局檢查後,便會運到再利用廠製作成建材,作為公共工程營造建材使用。」桃園市政府工務局工程施工科楊朝福股長分享焚化爐底渣處理的過程。 

循環經濟保護生態

臺灣每年的砂石需求約在7,500 萬噸以上,消耗的資源數量僅次於水,抽取海砂影響海底砂盤的穩定,開採河砂會改變河流和沿海生態系統,上述現象都會造成河水氾濫、海岸線向內退縮等生態浩劫。

「像一般道路工程刨掉的瀝青,都會有廢棄物堆積的問題,所以我們就自律地將這些廢棄物運用在工程再生材料上,以替換掉一些原先工程的材料,可減少工程材料的開採,同時也把這些廢棄物做有效率的運用。」楊朝福股長也分享公共工程廢棄物如何循環再利用。

桃園市政府也透過將鋼鐵廠廢棄物鋼爐渣轉換為瀝青混凝土的新材料、將瀝青產業的刨材料再度應用於道路基層新材料,也將廢棄輪胎橡膠粉應用於道路面層,以循環再利用達到零廢棄的目標,可減少大量河砂及海砂掏挖,落實保護生態,提供後代子孫優質生活環境。 

透過溝通宣導逐步說服供料商與民眾

「在開始推動使用再生材料政策時,供料商與民眾對再生材料抱持著存疑的態度,過程中我們透過教育宣導、還有示範案例跟民眾解釋再生材料的安全與品質是沒有疑慮的。此外,供料商一旦開始採用再生材料的話,除了製程改變以外,還會有資源排擠的問題,他們用了A材料就會排擠到B材料等疑慮,所以我們也會幫他們找到另外的出路與解決方式。」石靖嵐科長與楊朝福股長也談到推動過程如何說服廠商與民眾,消除使用再生材料的疑慮。

桃園市政府不僅希望擴大循環材料使用,還修定施工規範、編制使用手冊及制定「桃園市公共工程使用再生粒料及再生綠建材標章作業原則」,同時輔導瀝青拌合廠、再利用機構轉型、升級、打造再利用產業鏈,將可有效去化廢棄粒料,讓廢棄物等資源再生,並透過建置及持續優化循環經濟再生再利用粒料管理平台,實現料源管控、流向管理及循環再生目標,解決產業界及工程界的挑戰,使工程廠商及一般民眾能安心接受使用再生材料。

永續低碳城市

「臺灣是一個天然資源稀缺的小島,天然砂石開採易受天候影響,且價格波動很大,為穩定材料供應及減少天然資源開採,使用再生粒料是不可避免的因應方式,儘量使用再生粒料,除了可節省工程經費、節能減碳及保護生態環境,將有限的資源留下一代,達到國家永續發展的目標。」石靖嵐科長與楊朝福股長表示,桃園市的循環材料使用率高達40%,目前為全國各縣市中最高,期許透過提高資源永續循環、降低工程成本同時解決產業問題,逐步推動桃園市成為永續低碳城市。

專訪工務局同仁2/001/Upload/188/relpic/18842/1362011/77ef3918-3692-4327-a76d-6d503c5c181d.jpg專訪工務局同仁